原标题:民间传说种种:"膘鸡"或源于朱元璋与刘基
茶名为何叫铁观音
喝过铁观音,却从没深究过这种茶为何名叫铁观音。
铁观音名声大震,走进任何当地的茶馆,服务员问询:喝何种茶?签到茶名时,总要说到铁观音,好像说到龙井、碧螺春、普洱茶、白茶相同。
这一次走进铁观音的王国,心想至少要弄理解了,此茶为何冠名铁观音?才不虚此行。
本认为谜底很简单,一讲就能理解。哪知道乍一问,就引出了三种答案,那就是王说、魏说、形说。
这形说是我的归纳,讲的是把一粒粒健壮如铁的嫩蕊放进杯中,以滚水冲泡,就能看到那嫩蕊逐步缓缓打开,茶色由青转绿,渐渐舒展开成一片片绿叶。此刻,跟着茶香悠然逸出,面临窗外照进的亮堂阳光,那飘飘然升起的水雾茶汽,宛如超凡脱俗的观世音正升空而远去,似梦似幻。古人所谓“历来佳茗似佳人”之句,就是这么得来的吧。佳茗宛如佳人,佳茗宛似观音,亦是能联想到的吧。
魏说则要详细得多。带有民间故事的颜色。讲的是安溪西坪松岩村上,有个忠诚的乡民魏荫,他既种田,又信佛,诚笃劳作,以宽恕待人。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日子中,他天天要在观音菩萨前点上三支幽香,奉上一杯解渴避暑的清茶,几十年风雨人生,从不间断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,厚道的魏荫梦见观世音菩萨飘但是至,点拨说地名打石坑处有宝贵的茶树。第二天清晨,他想到菩萨托梦,急急地赶到打石坑山岭上,公然看到一株碧绿的茶树,那树形树叶,居然与梦中见到的一模相同。魏荫喜从天降,小心谨慎地将茶树挖回家中,专门移栽在一个破铁鼎中,置于园子里精心培养。春来新叶长出,魏荫以自古传下来的乌龙茶制法,做成茶后泡来品味,居然茶香盈室,引得松岩村上街坊纷繁前来探问、品茶、欣赏。由所以观音所赐,制成后的茶粒形似炭,沉实似铁,魏荫为它取名“铁观音”。
王说更让人觉得有根有据——有遗址,有几丛茶树,有一座石构牌坊,还有“王说”主人公王士让的画像。清乾隆元年(1736年),芜阳村的墨客王士让在他的书房南轩发现了一株生气勃勃的茶树,登时生出爱心,将其移植于圃内,精心照料。只见此茶树叶片椭圆,叶肉肥厚,嫩芽紫红,青翠欲滴,煞是诱人。采制成茶,泡饮之后,香醇味佳。所以广植于山岭前后。乾隆六年,王士让入京拜见礼部侍郎方苞,以茶相赠。方侍郎品茗之后,感觉此茶叶确为上品,转献内廷。乾隆皇帝饮后大加欣赏:“其茶乌润健壮,沉重似铁,外形美丽犹如观音。”故赐名“铁观音”。王氏后人津津有味祖先往事,将王士让画像悬挂于厅堂,让一批一批茶客游人来此欣赏怀古。
所以乎,关于铁观音的来源,形说、魏说、王说争辩不休,各说各的,无所适从。附和“王说”者,还有一个理由,说民间尊观世音菩萨为神仙,只要顶礼膜拜,不敢容易命名。唯皇帝才会赐名铁观音,也只要乾隆皇帝命了名,这茶才广为流传。名扬四方,从十八世纪一直传至今天。
安溪茶乡的乌龙茶,为何命名为铁观音,读者诸君,你理解了吗?如若非要有个结论,那么我通知你,这都是口口相传的传说,至今仍没找到文字根据。但有一点是必定的,铁观音茶的名声,现已传遍***。
泗阳膘鸡的两种传说,铁观音来源的“三说”,都似有出处,情有可原。但我觉得,正好像各地在争辩李白出世何处,诸葛亮的卧龙岗是在哪一省,西施浣纱的水是哪条溪相同,终究总该有个结论。咱们的旅行部分,是否可请来各方学者专家、当地史籍人士,做好这一功在今世、利在千秋的工作。
这就是我写下这篇感言的缘由。
《 **** 》( 2014年06月11日 24 版)